清貧與富足:譚維義醫師

1月 13, 2008 dawning06 4 Comments


文:楚蓉

山村行腳

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譚維義出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篤信基督的家庭,行醫救人是他在幼年時期就立下的志願。就讀醫學院期間結識了研讀公共衛生的莎莉小姐,情投意合的年輕情侶除了有相同的信仰也有相同的心志,他們都打算學有專長之後獻身到貧窮落後的地方,把從 上帝而來的愛與希望散播在病苦困乏的心田。

  醫學院畢業之後,譚維義沒有急著行醫賺錢,按步就班完成住院醫師訓練而升任前景看好的外科醫師之際,譚維義和愛妻莎莉竟然情有獨衷的選擇到亞利桑那州的貧民醫院,為印第安病患服務。

  日子在忙累和滿足中彈指而逝,夫婦倆原以為軟弱困乏的印第安族群將是他們一生奉獻服事的對象;然而,悲天憫人的性格卻讓他們一再體察著天涯海角的苦難。於是,他們向所屬的基督教協同教會提出申請,期望透過教會的安排能到落後的非洲為病患服務。

秋夏交替的季節,白色的山茶清清媚媚的開了滿圍,譚維義夫婦臨行依依的打點行囊,預備奔赴遙遠的、沒有山茶綻放的非洲大陸。不料,一封來自台灣的信函卻令他們改變初衷。 譚維義再三捧讀這封漂洋過海而來的求助信函,急著要在世界地圖找著寄信的宣教士友人所描述的海島台灣。自此,在世界地圖沒有一席之地的台灣竟深深扣動著譚醫師夫婦的心弦。

  心意已決定的譚維義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一直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父親在他九歲那年撒手歸天之後,母親就獨自負擔起養家育子的艱困任務。因為篤信基督而樂觀堅忍的母親其實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然而,年輕守寡的悲哀,清貧歲月、思念丈夫的惆悵都不能把她擊倒。她沒有因為困苦而變得自私,也沒有因為人情淡薄世態悲涼而思報復,更不因為清貧而教獨生的兒子成為一名拼命賺錢的醫生。

  譚醫師一家六口帶著慈母的祝福搭乘輪船抵達台灣之後,先在台北學了一年中文,接著就趕赴台灣東隅地處後山的台東。五0年代的台灣寶島正值戰後療傷時期,物質匱乏貧病交迫的景況在地處邊陲的台東格外顯著。赤貧的歲月加上肺結核、小兒麻痺、寄生蟲、營養不良等疾病,讓醫療資源嚴重欠缺的台東人苦不堪言。世居台東縱谷的阿美、卑南、布農族人尤其需要幫助。

  於是,譚醫師積極開始山區的巡迴醫療。除了翻山越嶺為病患服務,還在依山濱海的成功鎮設置一處診療站,和長期駐診在成功從事護理工作的美籍德樂詩小姐,合作無間的為病患服務。凡舉砂眼、毒蛇咬傷、接生、骨折、肺結核等一概來者不拒。

  翻過一座座山頭走過一處處風味獨具的山村部落,譚醫師刻意而認真的學了阿美族語,為的是要透過共通的語言更精確的掌握病患需要。他從心底尊重呵護著匱乏軟弱的山地族群,除了治療他們的疾病還關心他們的生活,常常掏出自己僅有的一點金錢讓病患買營養品或應付生活所需。

  譚醫師的四名子女在父母的薰陶下更是和原住民孩童打成一片,雙親高貴的情操引導他們成年之後一一步上偏僻落後的印尼、墨西哥和中國山西省從事醫療傳道事業。

醫治傷心人,裹好他們的傷處─東基傳奇

  暮春三月的一個寂靜深夜,譚醫師在成功鎮的診療站送走了最後一名就診的病患,正要入內安歇,突然,一群慌亂焦急的家屬簇擁著一名病人要求急診。這名罹患肝膿瘍名叫莊清吉的病患命在旦夕急需開刀。然而,簡陋的診療站那有開刀設施,一行人只好火速趕往當時唯一的台東省立醫院求助。不料,偌大的醫院卻只有一名尚不能操刀的住院醫師,譚醫師雖表明願意操刀急救,卻礙於非該院醫師而無法使用設備。幸好;在譚醫師情詞迫切的交涉下,莊清吉終於能夠順利開刀,醫術精湛的醫師卯足全力硬是把他從垂死邊緣挽救回來。經過這番折騰,譚醫師越發覺得醫療嚴重匱乏的台東需要醫院─一所像樣的醫院。

  在愛妻莎莉的傾力襄助下,譚維義向北美寄發了上百封求助信函,還親自飛返美國四處拜訪教會,勸募建院基金。民國五十八年,台東基督教醫院終於落成啟用。

  東基設立之後,譚維義夫婦胼手胝足辛勤付出,除了服事與日俱增的病患,還親自訓練醫事人員。每逢需要醫療器材就自掏腰包買機票返美勸募。他常把美國醫院淘汰下來的醫療器械運回台灣加惠病患,有一次還從美國一家牧場帶回電動擠奶器,費盡心思終於把擠奶器改裝成開刀房急需的空氣抽吸機。譚醫師日以繼夜的傾力付出,除了常常忙得無暇進餐,還經常一連48小時未曾閤眼休息,原本挺直的身軀就這樣背負過重的彎駝了下來。

  視病如親的譚維義有個十分可親的綽號「譚爸爸」,這個看似平凡的稱呼對許多受他關照過的病患的確貼切,尤其潘龍光一家更是感同身受。

  潘龍光的妻子在十二年前產下一對雙胞胎,但產後子宮收縮不良,且罹患菌血病,譚院長立刻聯絡台北長庚醫院準備轉診。

  潘太太說,她沒想到譚院長會一路護送她和家人,從台東搭機到台北,不僅在機上頻頻安慰她,還時時為她祈禱。到了台北更陪同長庚婦產科主任宋永魁,在手術房裡給予必要協助。潘龍光感慨的說:「若不是譚院長情商宋大夫在假日緊急手術,太太可能早已不在人世。」

  感人的是,譚院長自付機票,自費住在基督教青年會的平價旅館,事後還婉拒家屬的任何饋贈。病患返家休養期間,更三番兩次騎著那輛老舊的二手鐵馬前往探視。

  此後,每逢父親節和母親節,潘龍光夫婦總會帶著孩子及一束鮮花,向譚爸爸致上深深感謝。

  台東卑南族的林豪勳原是個世居美麗都蘭山下的快樂原住民,二十三年前因一場墜樓意外導致脊椎斷裂,頭部以下全部癱瘓。對人生徹底絕望的林豪勳幾度輕生不成,索性將自己封閉起來,在黑暗中自卑自憐度日如年。

  關照豪勳二十三年的姊姊林清美哽咽的提及往事:「意外發生後全家陷入愁雲慘霧,豪勳更是生不如死。若不是譚院長和東基鍥而不捨的加油打氣,我們早就絕望了。」

  二十三年來,林豪勳在醫院進進出出,幾次感染肺炎情況危急,譚院長除了傾力救治,更帶領豪勳的家人和東基全院員工每天一起同心為豪勳祈禱。飽受關愛的林豪勳再也不敢輕言自殺,反而在東基社工人員的安排下接受職業訓練。如今的林豪勳除了能以輪椅代步,還成了一名電腦高手,他利用電腦編撰了一套卑南族的語言辭典,還將卑南族人的詩章歌謠以電子合成音樂保留下來。

  譚醫師對於林豪勳一家而言,除了醫生、朋友,更是親如至親。林豪勳每每喚他譚爸爸的時候,都滿了發自肺腑的呼喚及感戴。

  屏東青年林忠勇的際遇和林豪勳有幾分相似,本來壯碩如牛的林忠勇原是汽車教練,一次公出途中,遭超速失控的大卡車迎面撞擊,轟然巨響,車子毀如廢鐵,二十五歲青春健康的林忠勇煞時奄奄一息性命垂危。

  在加護病房昏迷七天又奇蹟似的甦醒之後,主治醫師告知關節嚴重碎裂的左腳必需截肢。林忠勇百般無奈的在醫院苟延殘喘近兩個月,卻怎麼也不願面對截肢命運。篤信基督的林父決定帶忠勇轉院。

  父子倆辛苦備嘗連夜趕到了交通極為不便的後山台東,清晨四點多東基大門深鎖,慌亂間又找不到急診鈴,只好裹著棉被躺在醫院廊下等候天明。

  林忠勇回憶和譚醫師初見的情景:「譚爸爸親切的把我抱起來,仔仔細細診視詢問,他的慈愛溫暖讓我激動得飲泣流淚,我把截肢的疑慮坦白告知,譚爸爸平靜的握著我的手說:『孩子,你認識耶穌嗎?衪是最偉大的醫師,來,我們一起為你的腳禱告,祈求衪的祝福。』就這樣,我的心奇異的安靜下來……」

  於是,林忠勇在譚醫師和另一位美籍宣教醫師蘇輔道的診治下,開了十幾次刀,歷經艱辛終於保住了左腳。其間譚醫師更苦心鑽研蜜蜂螫療法,使林忠勇幾近麻痺的左腳恢復知覺。

  如今左腳略跛卻能行走自如的林忠勇,由於頻繁的植皮手術和傷口縫合而留下許多疤痕。林忠勇戲稱一條條像螃蟹橫行的傷疤為「蟹形紋身」,對於這些特殊的疤痕,林忠勇不但不以為忤還深深引以為傲,因為每一道疤痕都是上帝的親吻,是譚醫師和蘇醫師綿長真實的愛心。

  除了譚、蘇兩位醫師讓林忠勇感念不已,東基上下的關懷鼓舞亦令忠勇永銘在心。他激動的說:「住院一年間,每天都有人來看我,我置身在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甚至掃地的媽媽桑也會在下班之後到病房看看我再回家。」

  葛黃文子和先生本來住在高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之後又添了一名小壯丁,小男嬰出生的第八天突然哭鬧不休,肛門四週更是紅腫不堪。幾經奔走拜託,藉由在政府擔任要職的親戚說項才由高雄一家知名醫院院長親自看診。原來孩子的病因在肛門上有個破洞,以致無法順利排便而造成膿腫潰瘍。

  孩子的肛門經過手術之後雖然暫時紓解了疼痛,但是真正的苦難才要開始,院方坦言開刀只是治標,要真正根治只有等到孩子滿七歲,七歲之後才能再開刀。七歲之前,每日務必用消毒過的手幫孩子將肛門內的膿水擠掉,並用藥物加溫開水消毒,否則孩子的肛門又會膿腫潰瘍。

  由於肛門上的破洞,小男嬰雖日漸長大仍無法控制自己的排泄,情緒不佳加上疼痛和必需限量的飲食,讓這對可憐的母子在痛苦無助中飽受煎熬。

  黃文子回憶當時的苦難:「我有時會絕望得不想活了,每兩個小時餵孩子吃奶,一個小時後幫助他排便,接著就得處理那些像洗衣粉泡沬的糞便,清洗、擠膿還要消毒,才忙完這些繁複的工作又到了餵奶時刻,生病日夜哭鬧的么兒加上兩個嗷嗷待哺的幼女、忙不完的家事和越來越沉重的醫藥費讓我和外子心力交瘁,覺得人生己到了盡頭。」

  直到孩子十一個月大時,黃文子經由一位友人鼓舞,終於帶著孩子來到譚醫師設在高雄的臨時診所。

  其實黃文子當時並不對譚醫師抱持希望,她認為高雄市最有名的醫師都束手無策了,一個來自後山的美國醫師能有多大能耐?不料,這個後山大夫真的很不一樣,他診斷出孩子的肛門有四個破口,應該立刻開刀修補,並強調這種手術在嬰兒出生七天後就能進行,不必等到七年。

  男孩的手術在台東基督教醫院進行得十分順利,才第四天就能順暢排便,黃文子抱著愛子喜極而泣,母子倆終於走過死蔭幽谷,終於結束了綿長的磨難。

  滿懷感念的黃文子說:「譚醫師其實是有真工夫的真正大牌醫師,卻溫柔謙卑毫無矯飾,要看他的門診無需拜託關說請求,他也從不挑揀或拒絕病患。孩子住院期間,他三番兩次的來關心我的家庭、生活和信仰,至於譚太太,雖擁有高學歷又貴為院長夫人,卻老是見她手提水桶幫病人洗澡、清理髒臭的排泄物、溫柔的安慰病人……。」

  為了報答譚醫師的恩情,重獲新生的黃文子期許自己能為東基盡些心力。得知東基欠缺一名營養廚佐,就在丈夫的鼓舞下歡喜甘心前往應徵。一轉眼,已在東基服務了二十多年。而她的寶貝兒子也已長成一名高大健壯的職業軍人。

譚維義─台灣最清貧也最富足的醫生

  春去秋來時光輾轉,兩鬢斑白的譚醫師已從譚爸爸晉升為譚爺爺。三十三年默默付出為他贏得台東人的尊崇和友誼。錯落在台東縱谷裡的山村部落更視他為一盞明燈,一盞照亮黑夜予人溫暖的不滅燈火。

  民國八十二年,譚醫師的義行獲得各界推崇榮獲第三屆醫療奉獻獎,隔年九月又獲李登輝總統頒授崇高罕見的紫色大綬景星勳章。連番獎項似乎是 上帝特意為祂的忠心僕人劃下完美的句點。畢竟;在功利掛帥的滾滾紅塵,像譚氏夫婦那樣三十三年如一日捨己愛人者,的確少之又少了。

  長長的三十三年,對譚醫師而言;飛快得彷彿已逝的昨日,退休返美前夕回首前塵不勝唏噓,夫婦倆除了盈滿感恩更滿懷牽掛,東基迫在眉睫的改建需求及醫護人員的長期不足,都令譚醫師夫婦放心不下而耿耿於懷。為了讓社會大眾知悉東基的需要,素來只問付出不求掌聲的譚維義只好謙虛羞赧的接受獎項和各界推崇,在不絕於耳的賀采聲中,譚醫師衷心期盼東基的困境能夠成為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

  三十三年來,譚醫師從未向東基支領分文薪水,僅有的微薄收入來自美國教會的奉獻。兒女相繼長大返回美國唸大學,夫婦倆除了強忍對兒女的思念,為了節省機票開支,還得輪流返美參加子女畢業典禮。

  當大多數台灣人早已走過清貧歲月,譚維義仍然以一輛中古摩托車代步,譚家老舊得連箱門都無法關攏的冰箱,更是長年以一把椅子頂著,好讓冰箱繼續使用。

  然而,譚醫師夫婦從來不以為忤,反而歡歡喜喜表示衣食不缺甚為富足,僅管勞碌得體力殆盡,他們的雙眸仍然閃耀光芒。是無私的愛、是尊貴的節操、是向 上帝由衷感謝的謙遜點亮了他們的雙眸。

  「捨己」對於沒有家累的單身者也許容易,對於擁有四名子女的譚氏夫婦,這三十三年的後山歲月該伴隨著多大的信心、愛心與盼望呀!

  「給」不是件容易的事,給東西給錢也許容易,把自己給了卻是難上加難。不只是一天、一個月、一年,而是三十三年天天把自己毫不保留的給出去,更是三十三年天天的捨己愛人,這般大愛怎不令人深深動容!

  譚維義,台灣最清貧卻最最富足的後山醫師!

(照片取自全球華人新聞網)

4 則留言: